呼吸肌力量锻炼能够改善脱机失败患者的脱机预后

作者 添加时间 2011/12/9 点击次数 16654


 

In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weaning outcome

 in failure to wean patients: a randomized trial

Martin AD, Smith BK, Davenportet PD, et al. Critical Care 2011, 15:R84

一、研究背景

1、机械通气(MV)患者脱机失败(FTW)已经成为严峻的临床课题和经济问题。随着住院患者数量的增加,接受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数量较前增加五倍,而脱机失败的比例亦随之升高。

2FTW原因常常较为复杂,目前大量研究发现吸气压与最大吸气压比例(Pibr/Pimax)失调是主要原因,而膈肌是主要呼吸肌肉,长时间机械通气容易导致膈肌萎缩,出现上述问题,因此膈肌功能锻炼(IMST)很可能解决此问题,但仍缺乏相关数据,本研究假设IMST能改善脱机预后。

 

二、研究方法

1、    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2、    病例来源:内科ICU、普外科ICU和烧伤ICU

3、    研究时间:20042月至20092

4、    入选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如下

 

 

5、    最大吸气压监测

单向通气装置只允许气体呼出,但无法吸入气体,一端与气切除处连接,另一端连接压力表,监测每20秒尽力吸气所产生的吸气压,反复监测2两分钟,记录最大负压值极为最大吸气压。

6、    吸气肌功能锻炼

气管切开管连接吸气肌功能锻炼装置,吸入室内空气,每周五天锻炼,每天练习四组,每组6-10个呼吸周期,然后休息2分钟。吸入气道压力设置在最高限,并每日增加耐受的最高限值,并监测二氧化碳水平以及呼吸情况。

7、    对照性锻炼

对照组采用对抗性呼气肌肉锻炼装置,此装置有3mm的孔洞,通过降低气流速度来降低压力。做法与试验组雷同。

8、    呼吸试验

所有病例均逐渐延长脱机或自主呼吸时间。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终止:心率增加大于或等于30/分;收缩压高于180mmHg或低于90mmHgSpO2低于90%,持续5minRR大于35/分,持续5min;严重节律异常。

9、    脱机成功标准:脱机大于72小时。

10、研究时间终点:完全脱机或28

 

四、数据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

 

五、结果

1、    本研究共115例入组,其中对于69符合标准,IMST35例,SHAM34

 

2、    ISMT组有71%脱机成功,而SHAM组则47%P=0.039

3、    在接受锻炼前,IMST组与SHAM组机械通气时间相似(P=0.36),而接受锻炼干预后,IMST组机械通气平均时间9.7 ± 4.0天,SHAM组则11.0 ± 4.8天,p=0.09.

4、两组间在并发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六、讨论

1、    本研究发现通过IMST的方法增加MIP,有利于改善脱机成功率,但既往的研究则认为MIP情况不能够预测脱机成功,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1)本研究为长期机械通气且气管切开的患者,而既往研究则多纳入急性期的患者;2)本研究的患者脱机失败的原因在于呼吸肌肉无力,故可通过ISMT来解决;3)既往试验并未通过任何方法来增加MIP

2、    呼吸反射异常,导致肌肉收缩异常,无法进行正常呼吸,交感兴奋状态,从而导致膈肌收缩更加无力,此时可通过ISMT锻炼膈肌功能,从而早日脱机。

3、    局限性:1)单中心研究,入选病例数量较少;2IMST并不适用于所有脱机失败的患者,因为其失败原因多样,可能与膈肌功能无关。

 

七、结论

在长期机械通气且脱机失败的患者中,采用ISMT方法增加最大吸气压有利于改善困难脱机患者预后,可见,I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地解决困难脱机方法。

 

八、评论

1、    机械通气脱机困难成为目前临床面临的严峻课题。大量研究显示接受机械通气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膈肌功能减退,甚至出现膈肌萎缩,从而出现呼吸功能减退,无法脱机,因此,本研究提示膈肌功能锻炼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膈肌萎缩状态,提高脱机成功率。

2、      膈肌电信号可通过EAdi导管监测。通过EAdi导管监测膈肌电信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膈肌功能状态,以此来指导膈肌锻炼,争取早日脱机。

3、      长期机械通气表面上可以辅助呼吸肌肉,改善氧合状态,但同时其亦可能带来一定副作用——膈肌萎缩。当机械通气支持过度时,膈肌可能出现废用性萎缩,相反,机械通气支持不足时,膈肌则可能出现过度疲劳,二者均可以导致脱机困难,与前者相比,膈肌疲劳临床表现明显,而膈肌废用性萎缩评判较难,较为明确的诊断手段即为组织活检,但临床实施困难,因此,膈肌功能的判定已经成为热点,而临床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呼吸状态,尽量防止出现膈肌废用性萎缩。

4、      膈肌功能锻炼需坚持,并不能一朝一夕。膈肌功能的改善需要时间,每日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大吸气压,从而改善膈肌的耐受性。

5、      脱机失败原因较多,并不能局限于膈肌功能障碍一种,如可能与心功能不全有关,因此需多方查缺补漏,综合考虑,逐一解决。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