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5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

作者 添加时间 2011/12/9 点击次数 16876

2011年5月26-3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5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 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届大会规模庞大,学术内涵丰富,会议组织有条不紊,是一届与国际接轨的成功大会。
    大会吸引了全国众多重症医学工作者的参与,注册代表4700余人,参会人数5000余人,3天的会议在主会场及8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共进行学术专题讲座317场,涵盖到40个学术版块。出席本届大会国内外讲者则达到250余人,大会吸引学术论文投稿达1267篇。而大会会务工作人员250余人,工作人员为大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保障了大会的顺利进行。
    与现代科技接轨是本届大会的一个跨越。大会实行网上注册、网上全方位会议议程查询、网络幻灯传输、主会场及8个分会场全部讲座进行全程视频及音频录制,并设立会议内容同步回顾区,供与会代表对8个分会场的内容进行选择性观看,大会讲座的录像资料还将上传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网站,供全国所有重症医学的同道们学习。
    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更是本次大会的一个亮点,学术内容新颖,涉及面广。会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编写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重症医学年鉴--- 2011》,年鉴包括17个章节,87篇文章,总字数66万,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欢迎。本届年会以年鉴作为学术依托,重点介绍近一、两年重症医学的最新进展,讨论了重症医学的学科前沿问题,并探讨了重症医学学科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建设。大会学术版块包括:休克、血流动力学管理、液体治疗、SEPSIS、心功能与循环功能支持技术、心肺脑复苏、ARDS与机械通气、急性肾损伤与CRRT、腹腔、消化道与肝功能、营养与代谢支持、创伤、重症内分泌危象、镇痛与镇静、重症肺部感染与耐药问题、凝血障碍、儿科重症、神经重症、ICU质量安全与管理、重症精神、心理与伦理问题、重症护理、青年实战论坛、典型病例讨论、重症胰腺炎及前沿热点辩论。本届会议在形式上也作了大胆创新,较历届年会增加了典型病例讨论、临床疑难病例---教授查房、常见重症流程化处理、常见疑难参数解读等实战论坛,吸引了众多与会代表的关注,会场实况证明效果极佳。大会会前还进行了严谨和实用的8个专题技能培训,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本次大会1267篇学术论文投稿中, 44篇择优评选出的优秀论文进行了大会宣读,292篇优秀论文参与了壁报交流,还有594篇论文书面交流,论文投稿情况充分展示了我国重症医学研究的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我的ICU” 是本次大会的主题。刘大为教授回顾了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历程,邱海波教授描述了重症医学2010、2010年在全球的进步,汤耀卿教授报告了2010年完成的全国ICU普查结果,并深入分析了中国ICU的现状,世界重症医学联盟秘书长J.L.Vincent生动地描绘了全球重症医学专业的未来、挑战及机遇。而钟南山院士、黎介寿院士及卫生部医政司孙阳副司长的出席更为会议增添了丰富的内涵。3天的大会,参会代表们看到了主会场及8个分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看到了教授查房版块的热烈研讨,看到了前沿热点辩论会场的精彩碰撞,也看到了16位国外著名重症医学专家的积极参与,瑞典教授Kenneth Palmer就ECMO在ICU中的使用进行了精辟的注解, 美国教授 William R. Clark就肾脏替代治疗经行了详细的论述,德国教授B.Lachmann介绍了肺复张策略的新进展,加拿大教授Arthur S.Slutsky阐述了机械通气的发展历程,美国教授H.F.Chambers详尽地解读了2011年IDSA关于MRSA治疗的指南等。每一个会场内,讲者发挥专长、认真准备,听者一丝不苟、汲取专业精华。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于2005年,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30年。但在这六年中,全国重症医学同道们奋起直追,共同经历了挑战,也为我国现代医学的历史添上色彩浓厚的一笔:重症医学成为了国家二级学科,成为了医院临床一级诊疗科目,首次有了重症医学全国统一的系列规范及临床诊疗指南,首次有了重症医学专科职称晋升序列,首次有了“5C”重症医学医师资质培训,首次有了国家自然基金专项,有了卫生部首批国家重点专科评审……,除此以外,我们的参会人数从第一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的1000余人壮大到本届大会的5000余人,显示出了ICU人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天的盛会,我们看到了重症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看到了在“我的ICU”面对重症患者的挑战,有着挫折、更有着百倍的信心。在“我的ICU”这个大家庭里,大家勇于承担责任,像勇士般直面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敌人---重症,用重症医学的专业知识武装,搀扶起病患,一起追寻胜利的曙光——我们的“重症”,我们的“家”,共同为重症患者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