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复苏中血管活性药撤离对预后影响
李家琼1 李茂琴1 史载祥1 许继元1 张舟1 李琳1 卢飞1 莫逊1 许艳军1
徐州市中心医院ICU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复苏中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对组织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入ICU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18~28且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常规治疗组(A),共纳入32例,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为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组(B),共纳入30例;排除标准为既往有慢性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A组入ICU 6h内给予EDGT方案复苏[1],必要时加用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医师根据经验减量和停用血管活性药。B组入ICU 6h内根据PiCCO监测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应用NE调整在900~1500 d.s.cm-5m -2,根据全心射血分数及心脏指数应用多巴酚丁胺调节心功能,同时根据每搏变异量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进行液体复苏,维持平均动脉压≥75 mmHg,血压稳定1h后每10 min降低 NE 0.4m g.kg-1.h-1, 至平均动脉压降到65~75mmHg,同时进行液体复苏并监测每搏变异量判断患者对液体复苏的反应,如平均动脉压<65 mmHg,则维持上次的NE用量。观察患者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和乳酸值,3 d的液体平衡状态、28 d生存率、28 d脱离呼吸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无脏器衰竭时间。
结果 ①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因、APACHEII及SOFA评分等液体复苏前无统计学差异。②B组复苏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3±10)%比A组(68±15)%明显升高,乳酸(2.3±1.1) mmol.l-1比A组(2.8±1.2)mmol.l-1明显降低(P<0.05)。③两组6 h及第1d血管活性药量无明显差异,但B组第2d与3d多巴酚丁胺较A组明显减少,同样B组NE量较A组显减少(P<0.05)。④B组6h及1d液体复苏的量比A组明显增加但2d与3d 的液体复苏量比A组减少,3天总的液体正平衡 明显减少(P<0.05)⑤B组28 d生存率和无脏器衰竭时间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明显增加,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 感染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严密监测下进行血管活性药撤离,能尽早充分复苏稳定循环,改善脏器灌注,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方法 入ICU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18~28且Glasgow昏迷评分﹥7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006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常规治疗组(A),共纳入32例,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为有计划血管活性药撤离组(B),共纳入30例;排除标准为既往有慢性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病史。A组入ICU 6h内给予EDGT方案复苏[1],必要时加用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医师根据经验减量和停用血管活性药。B组入ICU 6h内根据PiCCO监测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应用NE调整在900~1500 d.s.cm
结果 ①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因、APACHEII及SOFA评分等液体复苏前无统计学差异。②B组复苏6 h后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3±10)%比A组(68±15)%明显升高,乳酸(2.3±1.1) mmol.l-1比A组(2.8±1.2)mmol.l-1明显降低(P<0.05)。③两组6 h及第1d血管活性药量无明显差异,但B组第2d与3d多巴酚丁胺较A组明显减少,同样B组NE量较A组显减少(P<0.05)。④B组6h及1d液体复苏的量比A组明显增加但2d与3d 的液体复苏量比A组减少,3天总的液体正平衡 明显减少(P<0.05)⑤B组28 d生存率和无脏器衰竭时间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脱离呼吸机时间明显增加,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 感染性休克复苏过程中严密监测下进行血管活性药撤离,能尽早充分复苏稳定循环,改善脏器灌注,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