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医源性危险因素分析及探讨
夏玲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寻找医源性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方法 对2009年8月-2010年12月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监测和分析。
结果 监测812人次,发生医院感染63例,医院感染率7.7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 杆菌为主,占50%。结果 最常见的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其次为尿路感染;危险因素为侵袭性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保留导尿管、鼻饲)和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制酸剂)。
结论 尽量减少或避免医源性危险因素的产生和损伤,是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关键。
方法 对2009年8月-2010年12月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监测和分析。
结果 监测812人次,发生医院感染63例,医院感染率7.75%,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 杆菌为主,占50%。结果 最常见的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其次为尿路感染;危险因素为侵袭性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保留导尿管、鼻饲)和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制酸剂)。
结论 尽量减少或避免医源性危险因素的产生和损伤,是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