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液体管理策略对感染性休克患者
陈齐红1 郑瑞强1 林华1 卢年芳1 邵俊1 於江泉1 窦英茹1 汪华玲1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液体管理策略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03月至2009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10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继发器官衰竭评分(SOFA)、1周内每日液体出入量及平衡、24h早期液体复苏目标(EGDT)和24h后保守性液体管理(CLFM)等数据,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和描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与24h EGDT和24h后CLFM策略之间的关系。
结果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7d氧合指数、24h乳酸清除率、急性肺损伤发生、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液体管理目标(包括24h EGDT、24h CLFM、24h液体平衡、7d液体总入量、1周液体负平衡、液体负平衡天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未达到24h EGDT、24h后未达到CLFM、1周内液体负平衡<2000ml和1周内液体总入量>20000ml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OR)分别为4.159、4.431、23.788、4.353,P值分别为0.035、0.019、0.000、0.025。达到24h EGDT并且24h后实行CLFM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8d病死率(12.5%)明显低于达到24h EGDT并且24h后实行开放液体管理者(46.2%),以及未达到24h EGDT并且24h后实行CLFM或开放液体管理者(35.0%、76.2%,均P<0.01)。
结论 感染性休克早期达到24 EGDT并且24h后采取CLFM策略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03月至2009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10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继发器官衰竭评分(SOFA)、1周内每日液体出入量及平衡、24h早期液体复苏目标(EGDT)和24h后保守性液体管理(CLFM)等数据,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和描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与24h EGDT和24h后CLFM策略之间的关系。
结果 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7d氧合指数、24h乳酸清除率、急性肺损伤发生、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液体管理目标(包括24h EGDT、24h CLFM、24h液体平衡、7d液体总入量、1周液体负平衡、液体负平衡天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未达到24h EGDT、24h后未达到CLFM、1周内液体负平衡<2000ml和1周内液体总入量>20000ml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优势比(OR)分别为4.159、4.431、23.788、4.353,P值分别为0.035、0.019、0.000、0.025。达到24h EGDT并且24h后实行CLFM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8d病死率(12.5%)明显低于达到24h EGDT并且24h后实行开放液体管理者(46.2%),以及未达到24h EGDT并且24h后实行CLFM或开放液体管理者(35.0%、76.2%,均P<0.01)。
结论 感染性休克早期达到24 EGDT并且24h后采取CLFM策略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