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
黄洁1 陈尔真1 毛恩强1 汤耀卿1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重症医学科
目的 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SICU 和EICU)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SAP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非手术治疗时间≥7天)的169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和病理结果分为胆囊坏疽组(GC group)和同期非胆囊坏疽组(Non-GC group)。比较两组病人入院一般情况、外科干预时间、第一次手术胆汁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严重并发症及预后。比较GC组病人入院时和坏疽发生时的胆道状态、肝功能、CTSI、APACHE Ⅱ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脑病、感染性休克和ARDS、ARF发生率;最后观察坏疽胆囊的外科处理方法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中SAP并发坏疽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为5.9% (10/169)。GC 组和Non-GC组的年龄、性别比率、入院APACHE II 评分和发病原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C组手术率(100% vs 36.5%, p<0.05)、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90% vs 12.6%, p<0.05)、脑病(50% vs 14.5%, p<0.05) 、感染性休克(70% vs 22.6%, p<0.05 ) 和ICU居住时间(54.1 ±15.1 vs 37.3 ±21.1d, p<0.05)明显高于Non-GC组;GC组病人MODS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均高于Non-G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坏疽胆囊的CT特征性表现是胆囊显著增大、囊壁不规则增厚或粘膜层缺乏、囊壁积气及胆囊周围积液,部分病人还可见胆总管扩张、胆泥淤积。而常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预测指标(高龄、DM、白细胞计数>15*109、肝功能指标异常等)在本研究中均无诊断价值。胆囊坏疽后行胆囊切除的病人的ICU居住时间、住院存活率、再手术率、感染性休克和脑病改善率较胆囊造瘘病人有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坏疽性胆囊炎是SAP较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可能与感染加重、休克发生直接相关。早期诊断和积极合理地手术干预是其治疗的关键。
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SICU 和EICU)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SAP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非手术治疗时间≥7天)的169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和病理结果分为胆囊坏疽组(GC group)和同期非胆囊坏疽组(Non-GC group)。比较两组病人入院一般情况、外科干预时间、第一次手术胆汁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严重并发症及预后。比较GC组病人入院时和坏疽发生时的胆道状态、肝功能、CTSI、APACHE Ⅱ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脑病、感染性休克和ARDS、ARF发生率;最后观察坏疽胆囊的外科处理方法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中SAP并发坏疽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为5.9% (10/169)。GC 组和Non-GC组的年龄、性别比率、入院APACHE II 评分和发病原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C组手术率(100% vs 36.5%, p<0.05)、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90% vs 12.6%, p<0.05)、脑病(50% vs 14.5%, p<0.05) 、感染性休克(70% vs 22.6%, p<0.05 ) 和ICU居住时间(54.1 ±15.1 vs 37.3 ±21.1d, p<0.05)明显高于Non-GC组;GC组病人MODS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均高于Non-G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坏疽胆囊的CT特征性表现是胆囊显著增大、囊壁不规则增厚或粘膜层缺乏、囊壁积气及胆囊周围积液,部分病人还可见胆总管扩张、胆泥淤积。而常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预测指标(高龄、DM、白细胞计数>15*109、肝功能指标异常等)在本研究中均无诊断价值。胆囊坏疽后行胆囊切除的病人的ICU居住时间、住院存活率、再手术率、感染性休克和脑病改善率较胆囊造瘘病人有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坏疽性胆囊炎是SAP较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可能与感染加重、休克发生直接相关。早期诊断和积极合理地手术干预是其治疗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