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

李宏亮1 朱曦1
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

目的 对重症监护病房内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病例总结,比较治疗前后呼吸、循环功能改善的程度。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使用ECMO支持治疗的5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男2例,女3例;年龄19~41岁。2例因循环衰竭(心肺复苏术后、急性全心衰竭1例,LVEF 15%;爆发性心肌炎1例,LVEF 10%)行V-A治疗模式辅助心功能,同时采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增加心脏灌注,及连续性血液净化(CVVH)及血浆置换(TPE)替代肾脏功能,清除游离血红蛋白。3例因严重的顽固性低氧血症,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效(氧合指数51~61mm Hg)行V-V模式辅助肺功能。入ICU后24小时APACHE Ⅱ评分14.2±7.6,ECMO前机械通气时间32.2±24.9 hrs。平均ECMO治疗时间126.8±42.4 hrs,治疗开始后24~48小时APACHE Ⅱ评分9±7.2。平均ICU住院时间18.8±19.7 天,输注悬浮红细胞19.2±11.5U。5例均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3例出现DIC,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严重溶血。机械通气期间,1例出现皮下气肿,1例先后发生双侧气胸。2例V-A患者均死亡;3例V-V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
结论 采用V-A治疗模式的患者,往往伴有多器官灌注不全导致的功能衰竭,预后取决于器官功能支持力度及ECMO支持期间心脏功能能否自行好转恢复。V-V模式患者因仅呼吸衰竭,ECMO能强大的替代肺功能,保障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实施,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