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镇静与深度镇静应用于重大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比较研究

唐健1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

目的 探讨轻度镇静策略用于重大手术后需延迟拔管、延长机械通气6小时以上的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870 岁、无意识、精神障碍、全麻重大胸腹部择期手术,麻醉清醒后脱机失败需延长6小时以上机械通气患者108例,随机进入轻度镇静组(Rasmay评分2-3级)、深度镇静组(Rasmay评分4-5级)。两组均持续给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静、镇痛治疗。每小时对患者进行Ramsay评分并记录,根据预定镇静深度调整丙泊酚用量。待患者循环稳定、呼吸功能恢复,停用异丙酚,待患者神志恢复后,测试肌力在4级以上,进行脱机试验,脱机30分钟后复查血气分析提示PaO2>70mmHg,PaCO2<50

mmHg予拔除气管插管。记录拔管前丙泊酚总的用量、镇静并发症、停用镇静的原因、拔管时间、各组退出研究人数及退出原因、意外拔管人数、出现幻觉、恶梦、被害妄想的人数。在患者转出ICU后3-5天请患者完成对ICU住院经历回忆的问卷表(包括是否记得住ICU的过程、对气管插管是否有不舒适感、是否有疼痛感、是否出现过恶梦、幻觉等)。结果 最终进入研究的轻度镇静组43人,深度镇静组41人,轻度镇静组ICU住院时间相对更短(24h、18h,P=0.08);两组Ramsay评分(2.7、4.8,P=0.04),各组达到镇静目标比例(79%、86%, P=0.90);痛苦记忆两组无明显差异(41%,20%,P=0.28),轻度镇静组的妄想(包括噩梦、幻觉、被害妄想等)发生率相对深度镇静组较低,但无显著差异(8%,25%,P=0.06)。结论 在全身麻醉、胸腹部择期重大手术后,需延迟拔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中给予轻度镇静与深度镇静都是可行的,轻度镇静并未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记忆,而妄想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