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所致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孙兵1 詹庆元1 童朝晖1 王辰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目的:了解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所致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2月收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2个具备空气隔离条件的大负压病室(负30Pa)的15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所致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危重程度、治疗情况、并发症及其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RICU共收治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15人,其中临床诊断4人、确诊11人;平均年龄38.2(14-66)岁;男女比例为9∶6,其中孕/产妇4人;有4例患者分别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结肠癌术后、2次肾移植后以及脂肪肝。入RICU前平均发病天数9.3(2-30)天,平均氧合指数(PaO2/FiO2)77.5(25-149)mmHg,平均Murry评分为3.3(2.3-4)分。入RICU前的呼吸支持主要为:3人Venturi面罩吸氧、5人无创正压通气(NPPV)、7人有创机械通气(其中3人并发气胸)。入院后除常规应用奥司他韦(达菲)及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抗炎治疗外,根据可能或明确的病原学及脏器功能情况给予抗感染治疗和脏器支持治疗。呼吸支持方面,有6例患者一直应用NPPV直至病情好转痊愈;2例患者初期尝试NPPV治疗失败后转有创机械通气,其中1例有创通气不能维持联合应用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病情好转后2例均拔除气管内导管继续NPPV至好转出RICU;7例入RICU时已经应用有创通气的患者,因有创通气不能维持氧合,2例放弃进一步治疗死亡,5例联合应用ECMO治疗(其中1例还联合应用了高频振荡通气,HFOV),1例好转出RICU,其余4例死亡(包括2例放弃治疗);总病死率为40%(6/15)。与存活患者比较看,死亡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和发病时间等差别不明显,但其氧合指数明显低于成活患者、Murry评分显著高于成活患者;基础疾病对预后似乎无显著影响,入RICU是有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气胸)患者全部死亡;孕/产妇4例,成活2例,未见其病死率较其他患者低。已有随访结果的恢复期患者肺功能资料显示,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中到重度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障碍。
结论:虽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所致严重ARDS患者病死率高,但主要发生于入ICU时已极为危重的患者,达到重症标准尽早转入ICU治疗可能有助于减低这类患者的病死率。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助于改善预后。对于有创机械通气无法维持氧合的患者ECMO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救治方法,如能早期应用效果可能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