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视学在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定量病理学评价中的应用》
唐艳1
唐艳
目的 用体视学方法构建新的定量评价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参数并与传统参数比较;比较兔基底动脉不同部分痉挛程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4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0-2.5Kg ,随机分成两组(n=5):对照组,模型组(SAH组),后者根据不同的处死间隔时间随机分为8组:12h、24h、2d、3d、4d、5d、6d、7d组。动物麻醉,经皮枕大池抽取0.5ml脑脊液后快速注入2ml生理盐水(对照组)或不抗凝新鲜自体血(SAH组),所有动物处死后经心脏灌注固定取材基底动脉(均分成上、中、下3段)和H-E染色,等距无偏抽样后用Olympus CAST图像分析系统体视学方法计算每段基底动脉血管外表面积(Exteral surface areas,ESA)和平面测量皱缩系数(Corrugation Coefficient,CC),并在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痉挛的情况。
结果 光镜下观察,SAH组基底动脉内膜出现严重或中等程度的皱缩,对照组没有这种变化。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12h、24h、2d、3d、4d时间点SAH组上、中段基底动脉外表面积明显缩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段基底动脉外表面积各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不同部位基底动脉组内比较:上、中基底动脉痉挛程度和下段有差异,但仅在2d组时,痉挛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底动脉的血管外表面积(ESA)和皱缩系数(CC)结果之间呈直线负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 - 0.763,P<0.01)。
结论 新的体视学方法参数在评价脑血管痉挛变化中更科学可行;兔基底动脉各段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程度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