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胃粘膜pH值与炎症因子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朱凤雪1 李晖1 栗光明2 黄磊2 王东2 高杰2 李涛2 高鹏骥2 吕杰1 朱继业2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胃粘膜pH值(pHi)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寻找pHi与炎症因子、胃肠功能、肝功能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因晚期肝硬化行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32例,依据术后3个月患者生存状况及严重并发症状况分为两组,组1(n=20)新肝功能及预后较好,组2(n=12)合并死亡或其它严重并发症(肝功能延迟恢复、消化道大出血、呼衰、肾衰);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于术前,肝门阻断后半小时,门静脉开放后1小时,术毕即刻、术后6、24、48、72h监测胃粘膜pH值,同时记录动脉血乳酸值(Lac),放免法测定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浓度;记录手术相关状况,术前、术后3天肝功能、胃肠功能、呼吸功能状况及术后3个月存活情况、肝功能状况及严重并发症情况(肝功能延迟恢复、消化道大出血、呼衰、肾衰);
结果 组2新肝期pHi及血清TNF-α、IL-6、Lac浓度与组1有明显差异,且pHi<7.32持续时间较组1明显延长,pHi最小值出现时间早于血清TNF-α、IL-6、Lac峰浓度出现时间,组2手术时间及术后脱机、排气时间明显长于组1,回归分析显示pHi与TNF-α、IL-6、Lac及T-BIL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
结论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pHi的检测对于判断术后胃肠功能、新肝功能、预测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生存状况有重要意义,并较炎症因子及乳酸灵敏;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组织微循环障碍(表征为pHi降低)并通过炎症因子紊乱影响胃肠功能、新肝功能、严重并发症发生及肝移植患者生存状况;pHi降低伴随血中IL-6、TNF-α浓度升高以及术后新肝功能不良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微循环提高pHi为靶向治疗、早期阻断炎症因子反应,将有可能极大改善肝移植患者整体预后。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因晚期肝硬化行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32例,依据术后3个月患者生存状况及严重并发症状况分为两组,组1(n=20)新肝功能及预后较好,组2(n=12)合并死亡或其它严重并发症(肝功能延迟恢复、消化道大出血、呼衰、肾衰);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于术前,肝门阻断后半小时,门静脉开放后1小时,术毕即刻、术后6、24、48、72h监测胃粘膜pH值,同时记录动脉血乳酸值(Lac),放免法测定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浓度;记录手术相关状况,术前、术后3天肝功能、胃肠功能、呼吸功能状况及术后3个月存活情况、肝功能状况及严重并发症情况(肝功能延迟恢复、消化道大出血、呼衰、肾衰);
结果 组2新肝期pHi及血清TNF-α、IL-6、Lac浓度与组1有明显差异,且pHi<7.32持续时间较组1明显延长,pHi最小值出现时间早于血清TNF-α、IL-6、Lac峰浓度出现时间,组2手术时间及术后脱机、排气时间明显长于组1,回归分析显示pHi与TNF-α、IL-6、Lac及T-BIL之间均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
结论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pHi的检测对于判断术后胃肠功能、新肝功能、预测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生存状况有重要意义,并较炎症因子及乳酸灵敏;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组织微循环障碍(表征为pHi降低)并通过炎症因子紊乱影响胃肠功能、新肝功能、严重并发症发生及肝移植患者生存状况;pHi降低伴随血中IL-6、TNF-α浓度升高以及术后新肝功能不良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微循环提高pHi为靶向治疗、早期阻断炎症因子反应,将有可能极大改善肝移植患者整体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