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治疗
李传斌1 黄丽滨1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重症医学科
目的 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比较
方法1.2.1 分组 按照3种机械通气模式的不同将本组24例INI致ARDS患者分为3小组,即PEEP/CPAP组、HFJV组、HFOV组,分别为12例、6例、6例;其中4例重度患者2例分入PEEP/CPAP组,HFJV组、HFOV组各1例。1.2.2 治疗方法 PEEP/CPAP组应用Drager Evita系列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以首先应用持续气道正压35~40 cmH2O进行肺复张,持续35~45 s后再应用小潮气量5~8 ml/kg的PEEP 10~15 cmH2O通气,必要时重复上述过程2~3次;HFJV组应用TKR-200高频喷射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频率为500~800次/分;HFOV组则应用SLE5000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参数设定为FiO2 0.6、频率为10 Hz、平均气道压5~10 cmH2O。1.2.3 观察指标 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SaO2)、氧合指数P/F(PaO2/FiO2)比、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撤机时间。1.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成组设计的F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4例患者均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期间未出现肺气肿、肺不张、气漏、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除3例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其余21例均治愈。 3组通气模式下,HFJV组、HFOV组与PEEP/CPAP组,血气、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撤机时间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与PEEP/CPAP组比较,除PIP指标P略<0.05(考虑系统误差),其余指标HFJV组、HFOV组,各项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新的通气模式对于INI致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采用PEEP/CPAP模式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方法
结果 24例患者均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期间未出现肺气肿、肺不张、气漏、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除3例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其余21例均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