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P模型----Sepsis, or Septic Shock ?
江智毅1 马婕1 管向东1 陈敏英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
目的 Sepsis临床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有关sepsis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并未能全面衡量,极大影响了临床与科研的一致性。本研究对目前被广泛应用为sepsis动物研究对象的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模型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
方法 本实验选用SD大鼠(n=77,Wt200-250g)。分为假手术组及CLP模型组。手术结束后CLP组部分大鼠予以8-10ml/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液体复苏,并于相同环境条件下禁食不禁饮。分别于6H、12H及24H进行大体观察及标本留取,其中,主要标本留取方法为:(1)解剖颈内动脉行动脉测压及心脏顺应性评估;(2)颈内静脉血标本留取(0.5-1.0ml血样于肝素化注射器中),并于2小时内行血气分析;(3)心、肝、肾等脏器标本依照病理、电镜不同条件各自置入固定液中保存。
结果 研究中CLP手术组SD大鼠24小时总体死亡率为20.8%,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腹腔严重感染;肝脏肿大淤血、肝细胞水肿;肾小管水肿、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交叉亚组间分析:(1)液体复苏组(腹腔注射8-10ml/kg生理盐水)与非液体复苏组在血乳酸及SvO2方面并未出现统计学差异(Lac: P6H=0.298,P12H=0.244; SvO2: P6H=0.570,P12H=0.393);(2)CLP组血糖及乳酸随时间变化出现差异(PLac=0.006、PGlu=0.009);(3) CLP组+dp/dt在不同时间点上出现明显差异(P=0.028);(4)虽然其余组间分析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然而,在血乳酸水平、平均动脉压以及心脏顺应性方面仍然显示出与病变程度相关的变化,总体趋势为:早期(6-12H)存在组织低灌注表现,而经过自身代偿调节,未进一步恶化,并在病变后期(12-24H)趋于稳定。
结论 CLP作为Sepsis研究模型,在6-24Hrs内可近似于临床sepsis至severe sepsis水平。由于可能存在的感染局限化或机体自身修复功能,如果需进一步对septic shock深入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模型修正加以实现。
方法 本实验选用SD大鼠(n=77,Wt200-250g)。分为假手术组及CLP模型组。手术结束后CLP组部分大鼠予以8-10ml/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液体复苏,并于相同环境条件下禁食不禁饮。分别于6H、12H及24H进行大体观察及标本留取,其中,主要标本留取方法为:(1)解剖颈内动脉行动脉测压及心脏顺应性评估;(2)颈内静脉血标本留取(0.5-1.0ml血样于肝素化注射器中),并于2小时内行血气分析;(3)心、肝、肾等脏器标本依照病理、电镜不同条件各自置入固定液中保存。
结果 研究中CLP手术组SD大鼠24小时总体死亡率为20.8%,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腹腔严重感染;肝脏肿大淤血、肝细胞水肿;肾小管水肿、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交叉亚组间分析:(1)液体复苏组(腹腔注射8-10ml/kg生理盐水)与非液体复苏组在血乳酸及SvO2方面并未出现统计学差异(Lac: P6H=0.298,P12H=0.244; SvO2: P6H=0.570,P12H=0.393);(2)CLP组血糖及乳酸随时间变化出现差异(PLac=0.006、PGlu=0.009);(3) CLP组+dp/dt在不同时间点上出现明显差异(P=0.028);(4)虽然其余组间分析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然而,在血乳酸水平、平均动脉压以及心脏顺应性方面仍然显示出与病变程度相关的变化,总体趋势为:早期(6-12H)存在组织低灌注表现,而经过自身代偿调节,未进一步恶化,并在病变后期(12-24H)趋于稳定。
结论 CLP作为Sepsis研究模型,在6-24Hrs内可近似于临床sepsis至severe sepsis水平。由于可能存在的感染局限化或机体自身修复功能,如果需进一步对septic shock深入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模型修正加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