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使用远程实时心电监护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孙筱璐1 王国干1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急重症中心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诱发心源性晕厥或猝死的常见原因。心悸、晕厥前兆和晕厥是室性心律失常最重要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休克或心脏骤停。若晕厥患者有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应警惕心脏性猝死发生,宜积极评估。此外,易发室颤的早搏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多源或多形性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R on T或R on P型室性早搏等都可能是发生室颤的预兆。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见性,院外患者的诊断受到极大的限制,并可导致误诊和漏诊,不可避免地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时间,并极大影响预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只能在院内记录短暂的心电图,而Holter也只能反映24小时的心电变化,且必须将专用的设备拿回医院,对存储的心电信息进行回放、分析,对突发病症不能进行实时性分析,无法做到即时诊断。因此对院外突发心血管事件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关键。
目的 通过评价远程实时心电手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旨在评价远程监护系统记录心电信号的准确性以及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及时诊断价值。
方法 ICU、CCU住院的254例心脏病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心电手机)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监测,分为远程心电图组及常规心电图组。
结果 男性167例,女性87例,年龄14~85(58±15)岁。病因中,心肌病74例(29.1%,扩张性心肌病50例,肥厚型心肌病11例,酒精性心肌病8例),冠心病64例(25.2%),病态窦房结综合症34例(13.4%),风湿性心脏病25例(9.8%)。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45例(17.7%),Ⅱ级53例(20.9%),Ⅲ级67例(26.3%),Ⅳ级89例(35%)。应用常规心电图发现152例患者伴有心律失常,远程心电监护手机发现161例患者伴有心律失常,经检验远程心电监护仪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更高(P<0.05)。远程心电监护共识别出心律失常266例,包括孤立性室性早搏44例,窦性心动过缓3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多源性室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二联律和三联律各2例,室性逸博心律2例,心房颤动36例,心房扑动13例,房性心动过速7例等。60例起搏器安装术后患者,起搏类型包括:DDD起搏29例,VVI起搏24例,AAI起搏2例,ICD置入3例,CRT置入2例。远程实时心电监护图形起搏刺激信号清晰。整个试验过程中,远程实时心电监护系统在心电信号采集过程中未见明显异常、干扰、延时等情况,未出现数据丢失,患者在受试过程中无一例诉不适,无生命体征明显变化。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在左侧胸壁及肢体导联进行监测时,并不影响起搏器正常工作,能够有效地记录起搏脉冲信号和心电信号,但起搏脉冲信号幅度较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低。
结论 远程医疗是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学科,基于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也将更加完善。远程医疗加强了对心血管高危人群的自我监控及管理,携带使用方便,确保突发的危重患者在监控下得到最快捷、有效的医疗紧急救援。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心电信号记录精准,对恶性心律失常识别准确,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使用过程安全、可靠,这项检查便于了解心悸、胸闷、胸痛、晕厥等症状的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明确阵发性心律失常发作与日常活动的关系以及昼夜分布特征,指导临床诊断疾病和疗效评估,尤其有利用院外患者的及时准确诊断,避免治疗的延误。早识别、早发现、缩短患者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断的时间并给予及时干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及致残率的有效途径,而对院外高危患者进行随时随地的远程心电监测正是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