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停搏后综合征
李永胜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较长时间心脏停搏后给予CPR等急救,当自主循环恢复,表明心脏复苏获得成功,但病人却持续昏迷,表现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之为心脏停搏后综合征。PCAS的病理生理主要有:脑损伤;心功能不全;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以及致心搏骤停原发病本身的病理变化。其中,心脏停搏急性缺血所致的脑损伤及其后继发的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却存在较大的变数,应是救治中的热点和难点!
PCAS脑损伤比较特殊,一方面是因为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很差,脑损伤特殊性表现的另一方面是当自主循环恢复后,但却表现出固定或动态脑微循环衰竭,再灌注受损或无复流现象,脑若干部位出现持久缺血及小梗塞灶,这一矛盾现象表明脑血管自主调节严重受损或因微循环内广泛血栓形成。此外,脑水肿、发热、癫痫发作、高血糖、低氧血症等均会加重脑损伤。
脑损伤的机制比较复杂,只有对PCAS的病理生理加深了解,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最近提出了“复苏后标准化治疗模式”:
(一) 心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保持血动力学及氧合的稳定。重视病因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设法恢复再灌注(溶栓/PCI)。
(二) 治疗性低体温。将昏迷病人的体温迅速降至32-34℃,持续24小时。低温治疗越快越好。
(三) 维持生命体征及相关参数的稳定:体温32-34℃,脉搏60-100次/分;呼吸采用控制性通气,SPO2保持在95-98%;PCO2保持5-6kpa;血压保持MAP>75mmHg;心排量维持在正常值的20-30%;血糖保持4.4-6.1mmol/L;电解质保持目标的正常值;血色素5.5-6.0mmol/L;尿量>0.5ml/kg/h;PH>7.2,剩余碱>-10;其他:防治寒战、癫痫与感染等。
(四) 临床监测:连续心电图,动脉导管,心排量,中心静脉管,核心体温,动脉血气,血糖,电解质,B超,胸片,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SEP)。
(五) 低温治疗24小时后,有控制的缓慢复温(每小时上升0.2-0.5℃)。(六) 应用公认的预测参数判断预后,如瞳孔的对光反应,角膜反射,疼痛刺激反应,肌阵挛癫痫持续状态,SEP双侧皮质反应连续三天无反应(提示死亡不可逆转-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