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不同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光发1 张向峰1 张向峰1 宗华1 徐洁1 叶小芳1 刘泽英1 杨京华1 刘泽英1 梁瑛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呼吸科

 

目的 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PPV)已成为多种病因所致呼吸衰竭的一线救治手段,其中N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中应用经验较多,而在其他病因所致呼吸衰竭中应用经验较少。为进一步探讨NPPV在不同病因所致呼吸衰竭中临床应用,我们分析了2005年1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我科RICU并接受NPPV治疗的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以探讨NPPV对不同病因所致呼吸衰竭的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法,对入住RICU的呼吸衰竭,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临床呼吸生理及ICU学组推荐NPPV应用指南适应症和禁忌证对患者进行筛选,符合NPPV应用标准的患者进行NPPPV治疗,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引起呼吸衰竭原发病因、基础生命体征、Glasgow昏迷评分(GCS)、血气分析和APACHE II 评分。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于NPPV治疗后2h和4h复查。以住RICH期间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为研究终点。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259 例各种类型的呼吸衰竭入住RICU,其中132例(50.96%)符合NPPV的入选标准,男88例,女44例,年龄(51.3±17.9)岁;其中AECOPD68例(COPD组),其他64例(非COPD组,肺炎13例,脓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14例,支气管哮喘15例,阻塞性睡眠障碍综合征6例,拔管后呼吸衰竭22例)。COPD组年龄(68.4±9.7岁)和PaCO2(74.4±9.5 mmHg)显著高于非COPD组(分别为53.6±11.9岁和59.4±8.3mmHg),呼吸频率(25.2±5.5次/min)、心率(98.5±11.3次/min)和动脉血pH值(7.27±0.06)明显低于非COPD组(分别为33.7±7.3次/min、116.4±14.3次/min和7.37±0.08,P均<0.01),两组间平均动脉压、GCS、PaO2和APACHE I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COPD组PaCO2在2h、pH在2h和4h 改善幅度明显优于非COPD组,而其他生理指标改善无显著差异,两组住ICU时间和住院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别。NPPV治疗成功98例,失败34例,COPD组的失败率为14.7%(10/68),明显低于非COPD组的36.5%(24/64)(p=0.01)。成功组NPPV2h后PaCO2明显降低,而pH和PaO2明显升高(P<0.01),而失败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不明显。 单因素χ2检验显示COPD病因、治疗后2h PaCO2下降幅度和pH升高幅度与NPPV治疗成功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D病因是影响NPPV疗效的独立因素 (OR 2.3;95% CI, 1.1-5.9,P<0.01)。结论NIPPV 对于COPD所致呼吸衰竭疗效优于其他病因所致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病因是NPPV疗效的重要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