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制作的损伤评价与优化
唐艳1 刘进2
1.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ICU,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目的】经改良优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中,动态持续观察脑血管痉挛(CVS)中急性脑血管痉挛(ACV)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时程发展及缺血性脑损伤的变化,并明确两者的相关性大小。
【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5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n=5)和模型组(SAH组),后者又根据不同的间隔时间分为8个亚组:12h、1d、2d、3d、4d、5d、6d、7d(n=5)。兔称重紧闭面罩上氧(100%)5min后,小剂量静脉麻醉(氯胺酮5mg/kg、咪达唑仑1mg/kg、戊巴比妥钠10mg/kg,监测HR、SPO2、鼓膜温度、MAP、呼吸暂停时间及口唇粘膜。经皮刺入枕大池(23G)抽取0.5ml脑脊液后无抗凝血2ml快速注入,头低位30°持续30min。NS组注入2ml生理盐水(37℃)。各组观察时间结束,戊巴比妥钠(50mg/kg)静脉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内固定,观察血凝块并评分后,取脑组织冠状切视交叉前后2-4mm和中段基底动脉制备成组织病理切片。每日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最终测得皱缩指数(CC=血管内膜 / 血管横截面长)和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细胞进行计数。
【结果】改良模型动物苏醒时间短,术中呼吸暂停0-15sec,73%,15-30sec16%,>30sec11%,每日神经行为学评分多未见明显损伤。光镜见模型组呈现不同程度的基底动脉血管壁内膜皱缩,而NS组的血管内膜相对平滑。切皱缩从注血后12小时开始出现至第4天都比较严重,第5天时有所缓解后再次痉挛(P<0.05),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密度(ND)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者间变化趋势作回归分析显示不相关(P>0.05)。
【结论】本改良模型短时、充分、平稳,注血后12小时直至第4天属于ACV,第5天后属于DCV,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未出现缺血表现,暂不适宜用此作SAH所致损伤的病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