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诊治流程对合并肺部浸润的免疫抑制宿主诊治及预后的影响

石岩1 芮曦 王小亭 刘晔 汤铂 赵华 陈秀凯 刘大为1
北京协和医院ICU

目的 免疫抑制宿主(Immunocompromised host, ICH)进行性的肺部浸润通常是威胁生命的,早期诊断并给予特异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该研究旨在评价应用集束化诊治流程对该人群肺部浸润早期诊断、治疗决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长期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并合并肺部浸润、呼吸衰竭需要入住ICU的患者。研究分为诊治流程实施前后两个阶段,在此期间可供临床采用的诊断技术相同。第一阶段为诊治流程实施前阶段,回顾性总结2007.1-12间满足入选标准的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第二阶段为诊治流程实施阶段,从2008.2起前瞻、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按事先制定的诊治流程完成诊断及治疗。该流程主要包括:正确标本留取方法的培训、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标本留取并获得微生物学涂片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前期治疗历史、影像学变化、涂片结果初步拟定经验性治疗方案;按预定标准选择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特殊病原体的血清学检测并结合第一个24h内的治疗反应及实验室结果调整治疗策略等。主要研究目标为28天ICU病死率较诊治流程实施前至少降低15%,并据此计算样本量。次要目标为流程实施前后5天内获得诊断的比例及经验性应用三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超过72小时的患者的比例。分别记录二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资料、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基础疾病、入ICU时的APACHE II评分。最终按照诊断标准将肺部浸润分为感染、非感染及不确定(未能诊断)三类。记录明确诊断的时间、治疗情况、ICU预后及诊断感染的方法、病原学。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Students’ 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第一阶段纳入患者45例,女性29例,年龄44.2(25~67)岁,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疾病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28例、肾移植后1例、血液系统肿瘤10例、实体肿瘤4例、肺间质纤维化2例。第二阶段纳入56例,女性30例,年龄45.6(18~71)岁,基础疾病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29例、血液系统肿瘤12例、实体肿瘤8例、骨髓移植1例、肺间质纤维化6例。前后两阶段的患者在基础疾病类型、年龄、性别、入ICU时的APACHE II评分(20.6±7.3 vs 19.5±8.1)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一阶段入选的45例患者死亡26例(57.8%)。最终肺部浸润诊断为感染21例(46.7%)、非感染5例(11.1%)、不确定19例(42.2%);其中在5天内获得诊断的17例(37.8%)。经验性应用三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针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卡氏肺孢菌、真菌、病毒、结核分支杆菌)超过72h的患者占62.2%。第二阶段入选的56例患者死亡21例(37.5%)。最终肺部浸润诊断为感染35例(62.5%),非感染7例(12.5%),不能确定14例(25%);其中在5天内获得诊断的39例(69.6%)。经验性应用三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超过72h的患者占30.4%。应用集束化诊治流程前后,合并肺部浸润的ICH的ICU病死率(57.8% vs 37.5%)、5天内获得诊断的比例(37.8% vs 69.6%)、经验性应用三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超过72h的患者比例(62.2% vs 30.4%)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ICH的急性肺浸润,应用集束化诊治流程可以加快临床系统化诊治过程,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降低不必要的经验性药物使用种类及时间,改善预后。
【关键词】免疫抑制;肺部浸润;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