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治疗MRSA的临床研究

闫素英1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

 目的 探讨ICU中重症MRSA感染患者(包括脓毒性休克)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08.9-2009.3. 31例患者回顾性研究。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共识会议的脓毒症标准,及VAP、HAP、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血流、导管感染的相关指南,严格入选标准,规范收集痰液、血、皮肤软组织分泌物、炎性水泡液、以及尿液标本,一律送本院细菌室,行培养及药敏检测; 按照ATS2005年推荐的利奈唑胺治疗剂量与用法实施治疗,600mgq12h;用药途径以静脉为主,依病情600mg片剂研末口服或胃管注入;疗程分≦与≧10天,但不超过28天,若为多重菌感染,则行抗生素联合治疗,本组41.9%初始治疗选择利奈唑胺和/或联合抗G-菌、真菌等治疗,58.1%在已使用糖肽类药物疗效不佳时改为利奈唑胺; 与此同时,据病情进行全身支持治疗;观察用药前、停药时及停药后1-2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象、肝肾功能变化; 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治疗资料”的规定,判断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进步与无效,以及细菌学疗效分为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和无法评价。

结果 入选31例患者,基础病16项,≧4项者77.4%,APACHEⅡ≧20分者占78.4%;
危险因素≧5项者80.4%; 属重度感染者占80.6%;  感染部位,下呼吸道、血流、皮肤软织、泌尿、腹腔、胸腔等分别占77.4%、32.2%、41.9、16.1%9.7%、3.2%;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5天内体温降至正常100%,1-3天者77.8%; 神智转清100%(除外急性脑血管病); 呼吸道症征缓解81.8%; 创面红肿改善、分泌物减少76.5%; 停用血管活性药或减量、血压恢复者91.6%; 胸部放射学改善36%;用药3-5天90.1%血象恢复,个别血小扳减少,但为轻度而且停药后恢复,肝功能少数转氨酶升高,但未达到诊断肝损害标准,相反,观察到用药前已存在脓毒症性17例(54.8%)肾损害者给予治疗量的利奈唑胺,肝肾损害恢复; 利奈唑胺总的细菌清除率83.9%、部分清除率12.9%、未清除3.2%,细菌清除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2.3%、部分清除组的临床有效率为50.0%,总的临床有效率为83.9%; 患者均有良好的耐受性,仅一例皮疹(3.2%),一例血小扳减少(3.2%),均在停药后迅速恢复。还需大样本继续观察。
结论 1.对于MRSA的危重症患者,利奈唑胺起效快的临床疗效与细菌清除的疗效,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同时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一般情况下,肝肾损害者无须调整剂量
      2.推荐利奈唑胺作为ICU中病情复杂、危重症经验抗MRSA初始治疗首选,尤其是VAP、H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