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D-二聚体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赵晶1 毛烨2
1.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2.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重症监护病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其急性期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猝死。D-二聚体是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中。DVT在急性期检测血浆D-二聚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本文探讨动态监测DVT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30例急性下肢DVT住院病人,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诊断。(1)检测方法:① 30例病人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3天、5天、1周、2周及治疗结束后抽取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正常值< 0.5μg/ml。② 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正常人周径差<2cm。(2)治疗方案:用尿激酶溶栓、前列地尔(凯时)改善微循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治疗,并根据病情应用华法林抗凝。(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重复测量设计的F检验。
结果:(1)治疗前D-二聚体含量为4.32 3.75μg/ml,与临界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后1~3天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为6.24 4.18μg/m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后5天为5.89 4.63μg/ml ,与治疗后1~3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后1周为3.34 2.26μg/ml,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治疗后2周为1.73 0.98μg/ml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7)患侧肢体周径差的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相符。
结论:(1)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诊断DVT及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2)在DVT的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治疗前D-二聚体明显升高,提示D-二聚体与DVT的发病有明显相关性。②若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治疗有效。③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增高或下降缓慢,提示药物用量不足的可能,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④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⑤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治疗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