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严重脓毒症1例报道
肖贞良1 陈章,田坤,吴奎,全燕1
成都军区总医院RICU
患者,男,23岁,无业。主因“畏寒、发热伴咽痛、咳嗽7天”于2009年12月5日上午入院。入院前7天,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体温最高达390C以上。曾经在一家诊所和一家医院门诊部就诊,给予口服药物和多次输液治疗,症状反复,体温时高时低。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门诊发现双侧扁桃体脓点,以化脓性扁桃体炎收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进食减少,精神较差,大便次数减少,小便色黄。14岁开始无明显诱因体形迅速肥胖。既往否认特殊病史及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身高165CM,体重117公斤。体温38.3℃,呼吸18次/分,脉搏117次/分,血压105/65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充血Ⅱ°肿大,散在化脓点。气管居中,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当日查血常规提示:WBC:2.7×10^9/L;N:72%;RBC:4.81×10^12/L;PLT:124×10^9/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7次/分。腹部彩超:1、脂肪肝。2、胆、脾、胰、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未见异常回声。诊断:1、化脓性扁桃体炎;2、脓毒症。给予哌拉西林+依替米星抗感染、对症治疗,体温在38.0-38.30C之间,抽血培养1次。
入院次日继续给予哌拉西林+依替米星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仍发热,体温在37.2-38.50C之间,无明显呼吸困难,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再次抽血培养。查肝肾功、电解质正常。胸片检查提示:1、双肺散在斑片影,以双下肺为甚,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2、不除外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入院后第三日仍发热,体温波动在38.8-39.30C之间。WBC:3.9×10^9/L;RBC:4.11×10^12/L;Hb:123g/L;PLT:113×10^9/L;N:67.1%;L:25.3%;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HBCAB(+)。检验科电话报告第一次血培养结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修正诊断:1、化脓性扁桃体炎;2、细菌性肺炎;3脓毒症。将抗生素改为泰能1g 静滴 3次/日,同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
入院第四日仍发热,体温波动在37-38.60C,可以下床活动,并在家人陪同下到放射科行胸部CT检查。患者于20点左右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大汗、心慌。查体:脉搏150次/分,呼吸45次/分,血压80/48mmHg,氧饱和度40%,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少量痰鸣音,心率150次/分,律齐,未闻及明确病理性杂音,四肢厥冷。立即转监护病房,给予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胃管内引流出咖啡色液体,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于22:30左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模式为SIMV,氧浓度为100%。查体:血压100/65mmHg,脉搏145次/分,氧饱和度61%,神志有所恢复,呼之能应,紫绀较前缓解,呼吸43次/分,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吸痰时痰液稀薄,量少。床旁胸片提示双肺大部分肺组织实变,以中下肺为主。同时取回白天胸部CT片,胸部CT报告:1、双肺改变,考虑感染性病变,以渗出性改变为主;2、右侧胸腔少许积液;3、纵隔淋巴结肿大(图1)。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54次/分。
由于用细菌性肺炎不能解释病情演变和肺部影象学改变,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在积极进行抢救和请有关专家会诊的同时,于入院后第5日(9/12)凌晨请求成都市疾病控制中心(CDC)采样做甲型H1N1流感鉴定。上午11点组织全院相关专家再次会诊和抢救,并给予达菲胃管内注入治疗。14:00体温达40.50C。双肺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血培养结果报告:大肠埃希氏菌生长。16:50 CDC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real-time RT-PCR法)呈阳性。由于患者病情过重,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09年12月9日17:55死亡。最后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重症肺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死亡原因:重症肺炎;脓毒症;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者多见于青壮年,主要集中于10-59岁,其中峰值出现在25-44岁[1,2]。死亡患者也多见于青壮年,主要集中在4岁至54岁,其中峰值出现在20-24岁、35-39岁两个年龄段[1,2]。本例患者年龄为23岁,符合上述流行病学发病规律。
本例患者属于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例,是在甲型H1N1流感的基础上合并了脓毒症,并以严重脓毒症为主要表现,最终因MODS而死亡。但仔细分析患者情况我们仍会发现患者具有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如青年男性,肥胖体形,流感流行期发病,起病初期有咳嗽、咽痛、发热等流感表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低等。这提示我们,在流感流行期,一些患者会因为脓毒症等流感的并发症而就诊,这时应注意不能因为脓毒症的存在而忽略流感的诊断。
本例患者值得重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肺部体征的特殊表现。一般细菌性肺炎患者如果出现肺实变,必然会有咳嗽、咳脓痰表现,并且局部会闻及干、湿罗音。但该患者虽然有咳嗽表现,但一直无明显咳痰,并且在出现广泛肺实变后双肺仍未闻及干、湿罗音。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分泌物一直不多,直至临终前双肺才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这可能是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之一。
一般认为,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为1至7天,但不清楚病毒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的时间。该患者进行甲型H1N1流感鉴定的标本采样时间是在发病后第11天,检测结果呈阳性,提示甲型H1N1流感发病后病毒仍可在体内持续存在11天,甚至更长时间。
另外,该病例还提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是有效的。在该病例的救治过程中有16名医护人员与其有密切接触,包括查体、深静脉置管、抽血、输液、转移搬运、气管插管、吸痰、翻身等,这些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1月前均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进行上述操作时只是常规戴了一次性口罩进行防护,但无一人发病。
另外有3名未接种疫苗的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手术过程中也只是进行了常规手术防护;1名怀孕的护士未接种疫苗,在抢救过程中为患者抽血、输液、吸痰,也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患者家人、同室病人和探视家属共10余人与患者也有接触。这些与患者一般或密切接触人员均有可能被感染,但经过观察无人发病。这提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接触者感染后不一定都会发病,可能只有那些特殊人群感染后才可能发病甚至发展为重症病例。本例患者是一位少见的重毒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为43,平时即易患感冒,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
该患者入院后前3天只是考虑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合并脓毒症而未被重点考虑为甲型H1N1流感感染,主要原因在于:(1)患者到我院门诊就诊和入院时,已发病7天,发病第11天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不符合一般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2)门诊和入院时查体发现双侧扁桃体有明确化脓病灶;血培养结果培养出细菌。符合脓毒症的诊断标准[3]。后来考虑患者可能是甲型H1N1流感病例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患者化脓性扁桃体炎、重症肺炎、严重脓毒症诊断明确,但抗生素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2、患者院外发病初期有流感样症状;3、患者重度肥胖,体重指数(BMI)为43。4、临床表现不符合细菌性重症肺炎:(1)影象学检查双肺实变明显,但查体未闻及干、湿罗音;直到临终前双肺才闻及少量痰鸣。(2)双肺影象学变化不符合细菌性肺炎改变,且肺实变进展迅速。(3)顽固性低氧血症,机械通气不能改善,不符合细菌性肺炎表现。但这些情况大部分在疾病后期才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