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

王春亚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由药物变态反应引起的疾病,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由药物及病毒再激活引发的免疫过敏反应。本病起病急,死亡率高,尽早诊断和接受治疗尤为关键。在治疗方面,除抗免疫、皮肤黏膜护理、内脏保护等治疗外,营养治疗亦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本病例在应用中心静脉进行肠外营养过程中,合并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现将病例汇报如下,以供参考。
病例介绍
患者 ,齐某,女,12岁,以“输液后表皮大片坏死剥脱2天”之主诉入院。患者系于入院前2天,因呼吸道感染,在当地诊所输注抗生素及某中药制剂,输液后患者感眼周瘙痒,口周发麻,未在意,第2日,继续输液,之后出现大量皮疹,并伴有表皮坏死剥脱以及大泡形成,为求诊治,前来我院,门诊按“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收住院。入院时查体:体温:40℃,脉搏:120次/分,血压:90/60毫米汞柱,氧饱和度:95%。精神差,神志清,口腔及鼻大量粘稠分泌物流出,颜面躯干及上肢大片表皮坏死剥脱,渗液明显,局部有水泡形成,下肢可见多发红色皮疹,呈粟米大小。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腹部查体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生化示GPT:76U/L,OT:84U/L,CK:42U/L,CK-MB:65U/L,LDH:450U/L。血象示WBC:10.24*109/L,中性百分比:0.81,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入院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入院后按Ⅱ°烧伤,给予补充晶体及胶体液,加强皮肤及粘膜护理,并予以保肝营养心肌、抗免疫等综合治疗。因本病亦累及消化道粘膜,故患者进食困难,遂留置深静脉,给予中心静脉营养。在治疗1月后,患者颜面、躯干皮损渐愈合,但持续出现高热,体温波动于39-40℃,并伴有寒颤。行中心静脉及外周血培养,多次培养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给予大扶康400毫克,每日1次静点,效不佳。后考虑多系导管相关性感染,予以拔出深静脉。第三天,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后续给予抗真菌治疗2周,病情好转出院。
讨论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一种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所致机体皮肤、粘膜以及内脏器官的损害,其死亡率相当高。除抗免疫、补液、皮肤粘膜护理外,营养支持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本病常常累及口腔及消化道粘膜,导致早期肠内营养受限,因此需借助于肠外营养。而在临床中,静脉高营养多需通过中心静脉输注。
中心静脉的广泛应用给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也随之增加,引起临床上的广泛关注。文献研究表明,导管相关感染与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静脉高营养、导管材质、患者本身等综合因素有关
本病例在应用中心静脉进行输液及营养支持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考虑多与合并皮肤破损、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静脉高营养、导管相关性操作较多有关。
笔者结合本病例,在应对合并皮肤损害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以供临床参考:1、留置深静脉时,位置选择很重要,应尽量避免皮肤有破损的部位;2、对于需较长时间进行深静脉营养者,若不需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优先选择PICC;3、若条件限制,只能选择有破损的皮肤时,则比平时更应加强导管护理;4、积极评价导管是否可去除,若病情允许,应尽早拔出中心静脉导管,以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
参考文献
【1】       石平荣,李凯,段逸群等,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117-120.
【2】       郑小帆, 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635-2636.
【3】       李喜元,吉东,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源性感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研究现状.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