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可逆性减少一例报告

李志亮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利奈唑胺在使用过程中有导致血小板下降的副作用。现将我科收治的一例在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可逆性减少的病例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72男性患者,于2009年7月10日以“发热伴意思障碍12天”为主诉入院,于感染科就诊。既往存在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3级;脑梗塞病史。入院诊断为:发热待查。予抗感染治疗,无好转,并出现呼吸困难,于2009年7月11日转入ICU治疗。入ICU后给予机械通气、控制心功能、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病人病情逐渐平稳,顺利停止机械通气等支持。患者于7月27日再次出现发热,伴有白细胞计数上升,病原学检查提示:痰培养为MRSA,尿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结合肺部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患者存在:1、HAP,责任病原菌为MRSA;2、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于7月28日开始予以利奈唑胺600mg 12小时1次静点、伏立康唑片200mg日两次口服抗感染治疗。经过上述治疗后,患者体温血象呈下降趋势,但是患者于7月29日开始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7月29日为189×109/L,8月4日为106×109/L,8月7日为60×109/L。停用利奈唑胺,改用万古霉素抗炎治疗,血小板计数缓慢回升至正常范围:8月12日为141×109/L,8月17日为233×109/L。整个治疗过程中伊曲康唑片未停用,治疗期间患者红细胞计数以及肌酐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讨论:血小板减少症在ICU经常发生,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住icu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都有一定的影响[1]。在ICU,血小板减少症是受多个因素影响的,常见的原因包括:脓毒症、失血、DIC以及药物影响。在临床应用中抗生素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ICU中,用于治疗肺炎以及导管相关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2][3]。利奈唑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头痛等。目前也有相关报道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血小板下降的病例。有动物实验表明出现血小板的下降与用药剂量和时间存在相关性:1000mg/kg/d,连续使用3个月会出现骨髓抑制,10-4-mg/kg/d的用量则对血小板的变化影响很小。Niwa等人通过对日本42名患者临床观察,认为利奈唑胺的用量大于每天22mg/kg与血小板减少相关[4]。血小板减少通常发生在使用利奈唑胺大于两周[5]。也有文献报道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几率大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6]。主要的机制是出现暂时、可逆的骨髓抑制。报道一例应用利奈唑胺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血小板降低,骨穿结果显示骨髓具有形态学上的改变,未出现染色体以及骨髓发育障碍[7]。相对于其他种类抗球菌抗生素,利奈唑胺这种副作用是否过于明显呢?Nasraway SA, Shorr AF等人通过对862名患者临床观察对比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得出两者在降低血小板上无明显差异的结论[8]。
对于出现考虑存在利奈唑胺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应停止使用利奈唑胺,或改用其他抗生素,同时密切监测血液学指标;与此同时,应积极寻找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若出现严重低血小板血症,应给与对症治疗。一般停用利奈唑胺后血小板可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基础存在多种疾病,在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下降,停药后血小板很快就恢复至正常范围。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了患者血液系统的变化。提示在老年患者中使用利奈唑胺的过程中,需监测血小板计数的变化,高度警惕出现低血小板血症;若出现,则应及时停药,同时积极寻找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