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液体复苏的不良反应

王树云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液体复苏是指通过静脉补充液体而达到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并使生命体征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正常。快速而充足的液体管理是脓毒症休克患者救治的关键。目标导向性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是指在做出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诊断后最初6小时内进行的液体复苏,目标是使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通过纠正前后负荷最终氧含量达到组织氧供需平衡。
但是,液体复苏有利于脓毒性休克同时也给机体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严重感染,创伤常常伴有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而渗漏导致组织水肿,此时过度的输液会带来组织水肿加重,造成组织器官进一步缺血缺氧而使呼吸循环功能障碍,造成急性肺损伤、急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甚至引起并加重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液体复苏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主要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和乳酸钠溶液等。胶体分天然胶体和人工合成胶体,天然胶体主要包括白蛋白、血浆和各种血液制品;人工胶体主要包括明胶类、羟乙基淀粉类和右旋糖苷等。但是无论是胶体还是晶体在液体复苏时都可能带来其共同和各自的副作用。胶体的副反应是剂量依赖的,表现为:凝血及增加出血几率、急性肾衰竭、过敏反应;而晶体液复苏需要相当胶体2-4倍容量并且需要更长时间达到预期的血液动力学靶点;目前临床上液体复苏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多应用晶体液和普遍应用白蛋白,大量补充晶体液的结果是晶体不会停留在血管内,80%的晶体快速进入组织间隙而达到平衡状态使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进一步渗出血管外造成组织水肿;白蛋白的缺点是在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而渗漏时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细胞间隙 (达平衡)将使液体滞留, 体重增加, 外周水肿,组织灌注减少;而高昂的治疗费用也限制了其应用,同时血液容量替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不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