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ARDS抢救成功一例

郑志刚1
萍乡市人民医院

 

患者,女,6岁。因“发热、咳嗽、气急1天,加重半天”入院。患儿于2009年10月30日9am许出现发热,流清涕,轻微干咳,对症处理病情无缓解,并出现气急,9pm开始气急加重,次日9am因病情急剧恶化而急送我院儿科就诊并迅速转ICU抢救。查体:T38,P186次/分,R80次/分,BP112/70mmHg,体重17Kg,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肢端紫绀,鼻翼煽动,吸气明显三凹征,两肺闻及散在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率18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血常规: WBC12.8×109/L,中性粒细胞93.5%;心肌酶:CK-MB22U/L,CK424 U/L,LDH397 U/L;胸片:支气管肺炎,右中叶肺炎。患儿入院后面罩吸氧(5L/分),平喘祛痰、抗炎等治疗后无效,紫绀加重,体温迅速升至39.2℃,呼吸65次/分,指脉血氧饱和度60%,遂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急送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检查,并将患儿单间病房隔离;11月1日1am结果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为1.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3.急性支气管肺炎 4.心肌损害。立即加用奥司他韦45mg 鼻饲 bid(5天后停用);同时控制细菌性肺炎,加强全身支持对症处理;针对合并的ARDS,调整呼吸机参数,采取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模式SIMV+PEEP,f40次/分,PEEP14cmH2O,FiO260%,Vt 130ml,吸呼比1∶1,气道平台压<30cmH2O),为消除人机对抗,予以咪唑安定(0.3mg/kg·h)微泵静脉输入,后酌情加维库嗅胺(80ug/kg·h)微泵输入,经上述处理患儿呼吸较平稳,紫绀消失,心率降低至130次/分,指脉 SaO2 92%以上,复查血气分析PH:7.42,PCO244 mmHg,PO260mmHg,BE2.6;此后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PEEP,FiO2),同时逐减咪唑安定及维库嗅胺用量。11月3日8am停用镇静剂及肌松剂,PEEP降至4 cmH2O ,FiO235%,呼吸机频率10次/分,患儿自主呼吸30次/分,有咳嗽反射,肺部罗音明显减少,复查血气正常;胸片示肺部炎性渗出显著减少,于10am患儿成功脱机,拔除气管导管,予以面罩给氧; 2009年11月12日患儿体温正常超过3天,肺部未闻及罗音,复查血常规、心肌酶谱、血气分析和胸片均正常,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成为我省首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痊愈出院病例。
讨论
1尽早识别并诊断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不失时机地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对阻断甲型H1N1流感并ARDS向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展至关重要。3依据肺保护通气策略,根据患儿病情和血气指标设置和调节呼吸机参数。(1)采用的通气模式为SIMV+PEEP,初始设定参数:FiO2 60%,潮气量(Vt)130ml(<8ml/kg),PEEP为14cmH2O,随病情缓解逐步下调;(2)因患儿自主呼吸频率快(60次/分左右),为避免患儿呼吸肌疲劳,并保证基本的分钟通气量,呼吸机初始指令频率设定稍快,为40次/分,此后指令频率随患儿自主呼吸频率的减慢而降低;(3)吸呼比为1:1,随病情的缓解逐步过渡到1∶1.5。(4)限制气道平台压维持在30cmH2O以下。(5)为防止人机对抗适当应用镇静剂和肌松剂,随着呼吸窘迫的改善,所需辅助呼吸支持程度降低,镇静剂和肌松剂用量也随之减少直至停用。(6)准确地把握撤机时机,一旦患儿心率、呼吸较平稳,SaO2稳定在95%以上、血气正常时,我们立即在严密观察下交替下调PEEP值和FiO2,每次间隔1~6h,PEEP每次递减2cmH2O;同时呼吸机频率随之下调,直至到69小时后在呼吸机各参数均为低水平的条件下,行撤机并拔气管插管,撤机后鼓励规则呼吸,达到顺利撤机。
4依据细菌学检测选择敏感抗生素尽快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除及时按疗程使用了奥司他韦外,针对继发细菌感染,在开始经验性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用苯唑青霉素的同时进行痰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5我们在患儿病情危重的早期给予了甲基强的松龙40mg/d,共4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一周就停用,没有出现副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早期谨慎使用皮质激素对疾病的改善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