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说文献20130329

作者 黄伟 添加时间 2013/4/3 点击次数 19541

 

老黄说文献20130329 关于Boldt与羟乙基淀粉

这次要说的是关于羟乙基淀粉造假者Joachim Boldt的最新报道与教训。

有关德国Ludwigshafen(路德维希港)大学医学院的Joachim Boldt教授主导了90余篇羟乙基淀粉临床研究造假的事件已经天下大白,这在本人的博客中多次提及,Bodlt教授因此也能在wiki百科成为独立词条供全世界观瞻。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Boldt教授的此项纪录竟然还不算登峰造极——只能屈居于他的同行,日本麻醉专家藤井吉高(Yoshitaka Fujii)172篇之后成为医学学术界造假的世界亚军。

319日,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BMJ)》刊登了自由撰稿人Jacqui Wise的文章—《Blodt,伟大的造假者(Boldt: the great pretender)》,详细讨论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应取得教训。我觉得值得就此与读者们分享一下。

Blodt造假露出马脚是在200912月,《Anesthesia and Analgesia》刊登了其关于心外患者应用白蛋白或羟乙基淀粉两种体外循环液后对术后炎性因子与脏器功能影响的论著。随后不断有作者来信质疑该研究“完美”的结果与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尤其是在研究样本量不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凝血指标,出血事件、酸碱平衡状态都如此“魔幻”般统一。于是AA杂志的主编Steven Shafer不断地敦促Boldt答复,但却毫无回音。由于路德维希港大学医学院大学并无专门的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因此直到20105Steven Shafer,联系到大学医学院所在的Rheinland-Pfalz地区医学会(LAK-RLP),才由后者开始采取调查行动,并最终于201010月发布调查报告:研究未经委员会批准,并无知情同意书下发,而且并未开展前瞻研究。随后的故事更为可笑,该院体外循环小组负责人对调查组说临床已多年未用白蛋白溶液,生产商也承认根本没有给医院配送过白蛋白溶液,换句话说上述研究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就连文章的联合作者们也不知道自己发表过这样的论著,因为版权信中的署名也是Boldt伪造的。据此AA发表声明退稿,Joachim Boldt被医院开除,其同事也因对调查配合不力而被遣散。

20112月,LAK-RLP和医院的深入调查发现在74篇文献中有68篇缺少伦理委员会认证,并由此导致16种国际医学期刊,主要是麻醉期刊,的主编发表联合公开信,撤回Boldt署名的共计89篇文献(注:实际也包括后续各国液体复苏、围术期管理指南的大修改)。

20128月,LAK-RLP和医院的最终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91篇文献中,绝大多数缺乏完整的实验数据,至少10篇存在明显错误,例如病例数目或研究时间。不过没有证据显示有患者实际因此受到伤害。目前该事件已进入司法程序,但据说Boldt教授目前已流窜到捷克继续做麻醉师去了(最新的报道是捷克麻醉与重症医学学会的主席亲自给BMJ写信,痛斥上文作者未经彻查就胡编乱造….

至于Boldt的造假动机,LAK-RLP的伦理委员会主席认为:“I dont think Boldt got financial profit from his actions, but of course he became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anaesthetists and his motivation was to publish, publish, publish.”;Steven Shafer主编也有同样感觉:“I think his motivation was vanity and self aggrandisement. Boldt was a world expert, flown first class to speak at various meetings around the world. He was wined and dined and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leading experts in his field”。 一句话,不为钱,只为名,为了名气而忽忽悠悠!

先不说Boldt的动机是否就如上面的“主席们”所说那样,这里我们倒是更要问一句,在公认为权威而且严密的西方学术系统中(讥讽的是,这竟然还发生在最尊贵的德国!),这种病态的、而且极为拙劣的造假行为以及无聊的追求名利的动机怎么这么晚才被发现?

是因为虚构的研究没有造成病人实际伤害才没有被警觉;还是由于Boldt的名声太大,没有人敢质疑或者质疑的声音太微弱?

如果是前者,Boldt每篇文献几乎都有很多共同作者,不少也同样是大腕,尽管可能存在上述的代签的情况,但不可能90余篇文献每个作者都是代签的。那么这些共同作者这些年来一直对研究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失察说明了什么(这些当年的共同作者们迄今都选择了缄默是什么原因,好像至今也没有一篇报道或者权威调查还原Boldt的这些合作者的真实心态)?

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世界的本质就太黑暗了,“避尊者讳”的社会潜规则通过这件事情可以证明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一家独大或可容忍,但自说自话,甚至胡言乱语却无人监管的后果肯定要比都选择缄默情况更为糟糕。

无论怎样,这确实是一件需要反思,而且值得不断反思的事件。

    评论新闻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